2012-10-17

張、漲、帳、脹、長、丈

先說張字,Starling資料庫無張字,鄭張尚芳擬音*taŋ(平聲)和*taŋs(去聲),廣韻有陟良切(平聲)和知亮切(去聲)二讀,意思是張開,包括拉弓弦、展開等。去聲是-s尾是一般理論,南亞語(越南語)有反應。但這是由少數例子來推論一般情況,非常危險。鄭張尚芳並沒說張字從何而來,其實張字是南亞語源*taaŋ,意思就是伸張。意思沒問題,aa或長元音a:對三等韻是正常對應(我認為三等韻是緊或長的低或後元音而來,不是一般認為的-j-介音,-j-介音是後期演變)。請注意,南亞語並沒有反應-s尾,去聲有-s尾實在是胡說八道。再說漲字,韻書說同張字,有平聲和去聲二讀。那麼水漲和張開有甚麼關係?古人看水漲不是縱向地從下往上,而是橫向地從內到外。這是因為大部分的水(河或湖)都沒有堤防(堤防是勞民傷財的巨大工程),沒有堤防的大水只能向外擴張。現代人把漲的語意理解成從下到上是在堤防大量興建以後。再說帳字,韻書只有去聲一讀,意思是帷帳。帳必須張開才能撐起,所以帳其實是從張字而來,古文有時寫作張字,根本是本字。再來說脹字,意思是腹脹,就是腹部跟弓弦一樣張開,古文有時寫作張字,根本是本字。再來說長字,Starling資料庫說是藏緬語源*draŋ *traŋʔ,鄭張尚芳擬音*daŋ(平聲)和*daŋs(去聲)和*taŋʔ(上聲),廣韻有直良切(平聲)和直亮切(去聲)和知丈切(上聲)三讀,意思是長短(平聲)和量長短或大、多、餘(去聲)和長幼(上聲)。上聲來源我不清楚,平聲和去聲是從張字而來,和張字的區別在於清濁聲母的不同。那麼張開和長短有甚麼關係呢?這是因為東西張開之後就變長了,要度量長短最簡單的方法不是拿尺,而是張開手掌、手肘、雙臂等,至於大、多、餘,這是張開之後的效果,很普通的語意改變。最後說丈字,象形文字,从又持十,是杖或仗的本字。說文說杖,持也。从木丈聲。後假借為長度單位,說文說十尺也,丈很有可能原本是人張開手臂的長度。丈字廣韻直兩切(上聲),和長短(平聲)、量長短(去聲)剛好補滿整套語意,這樣的來源非常有可信度。丈字還有長(上聲)老之意,其實和長(上聲)和丈的區別在於清濁聲母的不同。附註:Starling的長字擬音有-r-介音,-r-介音一般認為是二等韻的來源(其實這種說法也是胡說八道),然後硬說和古緬文mlaŋ高同源。這種為了找同源詞,修改語音變化規則的說法不勝枚舉,尤其是漢藏語研究,這也是我反對漢語和藏緬語有關的重要原因。
討論:這篇文章我給四顆星。首先它再度強調語意變化的重要性,同源詞往往是改變聲母(送氣、不送氣、濁音)及聲調來產生並辨別新的語意。也指出了三等韻的可能來源,並提醒千萬不可為了找同源詞而犧牲音變的規則。雖然例子不多,但是極具參考價值,所以四顆星還是有道理的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