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之前說過,江來自南亞語源,意思是河,南亞資料庫作*k-roːŋ(Vietic)或*krɔːŋ(Pearic)。梅祖麟認為-r-中綴對應於二等韻,所以應該是江的語源。但是這種說法有兩個缺陷:一是南亞語多用前綴,幾乎沒有中綴,*kroːŋ其實是*roːŋ加一個前綴*k-,不少南亞語方言如Röngao就作roːŋ,並沒有前綴。換句話說,*roːŋ才是字根,*k-只是前綴。所以為何*k-roːŋ不是對應於漢語的*roːŋ,就很難解釋。而且,根據我的研究,南亞語對應於漢語的同源詞多只保留字根,幾乎沒有保留前綴的(其實我還沒發現只有保留前綴的例子)。二是二等韻有-r-中綴也很可疑。這其實是一個假設,沒有什麼例子,而且江對應於*kroːŋ就是其中之一。也就是說,先假設二等韻有-r-中綴,然後擬出江*kroːŋ這個古音,最後又把它當成是一個二等韻有-r-中綴的例子。這是循環論證,先假設結論成立,最後又證明結論確實成立。這實在太誇張了,因此南亞語*k-roːŋ對應於江字是很可疑的,需要重新考慮。
既然*kroːŋ可能不對應於江,那麼它可能對應於漢語的哪個詞呢?(它也可能沒有對應於漢語的某個詞,雖然我認為南亞語是漢語的第一來源)。上一段說過*kroːŋ的字根是*roːŋ,那麼*roːŋ可能就對應於漢語的某個詞,但究竟是哪個詞呢?這個問題在我心中徘徊很久,始終無解。忽然上上星期,我腦中一閃,*roːŋ不是對應於漢語的"龍"字嗎?龍在切韻系韻書是鍾三,有些三等韻是長元音來的(以後會有更多例子),南亞語方言很多都是長元音,包括之前提過的Vietic在內。r-對應於來母也沒問題,其實南亞語方言很多作-l-的,例如Mae Sariang就作kloŋ。所以音的對應是沒問題的,不過最重要的是語義相差太多了,很難理解。但是經我深思熟慮,語義的轉變是可以理解的。龍本來指河流,河流在上古人的心中,是一位神明,即河神。河流有兩種作用,一是灌溉,農業多靠引河水灌溉農田。二是氾濫,這會造成非常大的災害。所以古人對於河流是又愛(因為灌溉)又恨(因為氾濫),因此河流是祭祀的對象,就是河神。龍的本意是河流可以從幾個現象來考慮。一是龍是長條且彎曲形,就是像河流的形狀。二是舞龍的動作,像河流翻滾氾濫之形。三是在河上(或湖上)划龍舟的本意是祭祀河神,跟屈原無關。四是龍會翻雲覆雨,其實就是把雨水從上游傳到下游,讓下游得以灌溉。因此我認為,龍的本意可能就是河流,是個南亞語源。
既然南亞語*roːŋ對應於漢語龍字,那麼江是從哪裡來的呢?在說明江的來源之前,我先說河的來源,在之前的同一篇文章裡,河以及淮是來自蒙古語*gowl,可是之前說本是指河谷不是河,突厥語*Kōl也是指河谷,並不是河,所以蒙古語*gowl可以指河可能是後來的。因為我認為突厥語是來自蒙古語的,突厥語還保留本意,蒙古語可能受到漢語的影響而改變意思。其實蒙古語河多作*mören,不是*gowl。那麼河谷*gowl為什麼會變成河的意思呢,我認為,那是因為河*roːŋ從河變成河神(龍)了,因此河的意思本身就形成一個空缺,於是河谷*gowl就用來表示河,填補了這個空缺。但這只是一些方言的演變,另一些方言,就用江來代替。那麼江原來是什麼意思呢?我認為江就是工字,江和工本一字,在切韻系韻書不同韻,這是韻書的層次。閩南語(不只閩南語)江和工的白讀同音,都讀kaŋ,而工的文讀koŋ才跟江不同韻,這是因為工的文讀來自另一層次。而江在韻書和工不同韻,是因為江來自另一層次。這就是切韻序中所謂的古今通塞,南北是非,所以韻書包含了很多層次(古今南北)。方言的層次很多人研究,可是韻書的層次卻很少人注意。我們回來江(工)字,工的本意是什麼,我認為是南亞語源*koŋ,意思是挖掘。工字在甲骨文作上丁下口形,這個字像什麼,眾說紛紜。不過我認為像鏟形,鏟是挖掘的工具,挖掘比較難畫,商人用鏟形代替挖掘。工是指挖掘還有一個證據,司空在金文作嗣工,司空在周朝是掌管工程水利等事務。挖掘有兩大目的,一是地穴,不管是活人(宮室)或死人(墳墓)住的,二是溝渠,也就是灌溉用的,剛好和周朝的司空相近。至於司工會演變成司空,可以理解為空就是指地穴(當然也有可能是藏緬語源*qhōŋ或是蒙古語源*koŋ),是工(挖掘)的結果。那麼江就是指溝渠,也是工的結果。它的演變過程如下,首先龍從河變成專指河神,留下河的空缺。某些方言用河(原指河谷)來代替,別的方言用江(原指溝渠)來代替,留下溝渠的空缺,之後溝渠就用溝,渠,漕,圳來代替。至於河由河谷變成河流,可以從谿(谿谷)變成溪(溪流)來類比。吳閩語多稱溪,是因為這些地方多山地,河流都是從河谷所流出,因此有這種稱謂。至於江(原應指溝渠)變成河流的意思,應該是在黃淮海平原。因為這些地方地勢低平,沒有河谷,所以不會用河(原指河谷)指河流。這可以解釋除了江南多稱江之外,東北及朝鮮半島也稱江的原因了。因為這些地方,多是從山東省移民過去的,山東也屬黃淮海平原,他們原來也是用江(溝渠)來指河流的,移民之後把這種說法也帶了過去。另外有些黃淮海平原的人往南移民,也把這種說法帶到南方,這就是南方多稱江的由來。至於河(原指河谷)變成河流,應該原來是黃土高原的說法,這可以對照吳閩語的溪(谿)。最後山東人為何不再稱江而稱河,那是因為現在山東人也多是其他地區移民過來的,他們跟上古山東人的成分是不大相同的,不可混為一談。
討論:這篇文章我給四顆星。它很難讓人信服,整篇文章像是瞎猜一樣,說什麼南亞語*roːŋ對應龍字。因為就像文章所批評的,沒有任河確實證據可以證明。對於這種批評,我不會去辯解,因為這確實是一個猜測,而且是大猜測。龍從哪裡來,本意是什麼,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很深而且很基本的問題。無數人都在猜測,大都很難讓人信服,我只不過從語言來猜,比起考古或文獻,證據自然薄弱些。不過我所要說明的是,同源詞猜測依照語音和語義,可分為四種情況。一是語音和語義都相近,這是最可靠的同源詞。二是語音相近,語義相遠,這不能隨便亂猜,但是往往為人所忽略,因為語義也是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的。三是語音相遠,語義相近,這也不能隨便亂猜,但是上古漢語的同源詞研究,往往包含一大堆這種詞,這會導致語音對應的規則十分混亂而且莫名其妙。四是語音和語義都相遠,這更不能隨便亂猜,而且十分不可靠。本篇文章所說的南亞語*roːŋ對應龍字,就是第二種情況,語音相近但語義相遠。而*kroːŋ對應江字,就是第三種情況,語音相遠但語義相近。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是正確的,前者是猜測語義改變的規則,通常是孤例,無法類推;而後者是猜測語音改變的規則,通常不會是孤例,可以類推,可能導致錯誤的規則。我的意思是二等韻有-r-中綴的規則,是因為江對應於*kroːŋ所導致的。這個規則本身是瞎猜的,是錯誤的,這以後會有更多例子。也就是說,我們往往忘了第二種情況,而過度使用第三種情況去擬測同源詞,結果導致一些莫名其妙且毫無根據的規則。本篇文章就是使用第二種情況來猜測的,雖然不盡如人意,但是比起原來的說法要可信的多。此外,這篇文章提到了語義的空缺和填補,這有點像Chain shift,不過我是說語義上的,不是語音上的。語義的Chain shift(多為pull chain)往往為人所忽略,以後會有更多的例子。所以四顆星還是有道理的。
1 則留言:
劉兄,很期待您的新文章。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