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說埋字,說文作薶,Starling資料庫裏沒有這個字,鄭張尚芳擬音*mrɯɯ,廣韻
莫皆切。擬一個複聲母mr-,這是因為為了霾字和貍字諧聲的關係。但這是沒甚麼道理的,複聲母是想像出來的,並沒有方言的佐證。其實埋和霾在廣韻裏同音,不免懷疑兩者同源。Starling資料庫說是藏緬語源
*m(h)rǝ̄,鄭張尚芳擬音同埋,跟古藏文dri同源,意思是污穢。說文說薶字,瘞也。从艸貍聲。霾字,風雨土也。从雨貍聲。我思考很久,才想到
埋和霾其實是同源詞。霾是天下土,就是現在所說的沙塵暴,埋則是活人下土埋死人,本意都是下土。語意沒有問題,但是非漢語找不到可以懷疑的同源詞。
再說貍、狸、鯉、裏四字,看起來這些字沒甚麼關係,但是其實不然。首先貍、狸只是異體字,廣韻
里之切,是平聲字,鯉、裏兩字,廣韻
良士切,是上聲字。只是聲調的不同,所以很有可能是同源詞。但是這些字的語意有甚麼關係呢?其實貍或狸以及鯉都穴居動物,不管是
豹貓、
果子狸、
小靈貓、
狐狸、
貉或是
鯉甚至是
穿山甲都喜歡躲在洞穴裡,而且往往晝伏夜出。至於裏字又怎麼說呢?裏就是內衣,看起就像藏在外衣洞裡的衣服。再來說梩字,廣韻音同貍,意思是鍬、鏟等挖土工具。還有上穴下吏,廣韻
踈吏切,意思是穴。韻母沒有問題,聲母是來母變疏母,以後會舉更多例子。所以我認為
以上這些字都是同源詞,本意是挖土,梩指挖土工具,上穴下吏指挖出的洞穴,貍、狸、鯉指善於挖土的穴居動物,裏指藏在洞穴裏的衣服。語意沒有問題,但是非漢語找不到可以懷疑的同源詞。
再來以上兩段提到字有甚麼關係呢?我認為古文常以貍字代替埋字(不論是傳承的文獻或是出土的竹簡都有這種寫法),其實是本字,而且埋字本讀做貍,讀成霾是訓讀。這怎麼說呢?首先,古人認為埋死人是必須挖穴,所以用貍字(貍是擅於挖穴的動物),貍字不但指動物也指挖穴埋屍的動作。但是語意會改變,況且古代也有方言差,有些方言用下土的霾字來指埋屍的動作,因此把埋(古作薶),訓讀成了霾。為何說是訓讀呢?這是因為埋、薶、霾(原本都是形聲字)無法跟里或貍諧聲,所以稱為訓讀。這些方言的語意因為時代轉變,反而成了主流的說法,擴散到其他方言。所以導致後來出現的韻書只記載霾這個訓讀音,原本的讀音貍反而不見了。但是仍有少數方言保存了這個讀音。以閩南語來說,泉州、廈門、漳州埋和鯉字白讀tai,聲調不同,裏讀lai,潮州、汕頭,廣東西部貍讀lai,音同來。甚至古代貍字有寫作𧳟,音同來。埋和鯉及鯉和貍韻母相同,聲母是來母及定母的不同,來母轉定母是漢語普遍的音變規則,連韻書都可以找到不少例子。而且不只閩南語,其他閩語也有反應。換句話說,閩語的埋字白讀tai是原本的讀法,大部分方言讀霾反而是無法諧聲的訓讀。從這種例外的訓讀字,說明古代漢語有複聲母,實在是再荒謬不過的歪理。而造成這些歪理橫行的根本原因有兩個,一是沒有好好從韻書找語意相通的同源詞,二是忽視方言研究對於古漢語歷史的貢獻。實在不可不慎!
討論:本篇文章我給四顆星。首先它再次強調研究語意演變的重要性,舉出了兩個音變規則,來母變疏母及定母。另外它舉出目前古漢語有複聲母的大盲點,往往因為研究不嚴謹而找到錯誤的例子。最重要的是它提出了,很多韻書的讀音其實是訓讀,不是原來諧聲字該有的讀法,想要找出原有的讀法可能要往方言甚至古書找。雖然它沒有舉出非漢語的同源詞,但是極具參考價值。所以四顆星是有道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