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10-02

肝、旰、𣈨、矸、倝、𧹳、寒、虷、翰、鶾、螒、䮗、汗

首先看肝字,說文木藏也。其實肝是紅棕色器官。再說旰字,說文晚也,說文晚字,莫也。即傍晚的意思。再說𣈨字,旰的異體字。再說矸字,有丹矸一詞,指朱砂。再說倝字,說文日始出,光倝倝也。即清晨的日光。再說𧹳字,說文赤色也。再說寒字,說文凍也。再說虷字,莊子注疏井中赤虫也。再說翰字,說文天雞赤羽也。再說鶾字,爾雅天雞。其實翰鶾本一字。從鳥從羽之不同。再說螒字,爾雅注小蟲,黑身赤頭。再說䮗字,說文馬頭有發赤色者。最後說汗,說文人液也。即汗液。這些都是廣韻中見k-、群g-、疑ŋ-聲母,及寒-an韻字。
再說這個詞彙有無非漢語同源詞佐證?我認為最可能是突厥語源,*Kiān,意思是血。血是紅色的,所以有肝、矸、𧹳、虷、翰、鶾、螒、䮗等帶有紅色意義的字。另外旰、𣈨傍晚及倝清晨天空一般帶紅色。寒則是天冷造成皮膚尤其是手帶血色來的。最後汗則是和汗血都是身體流出來的液體,語意轉變而已。所以語意上完全沒問題。至於Starling資料庫擬音有-i-介音,我認為沒啥根據,不能因為Chuvash的同源詞擬這種介音。因為漢語看不到反應。韻書的歷史可比古突厥文還要古老的,更何況最近才有的Chuvash文字紀錄。
討論:這篇文章我給五顆星。它追溯很多溯詞彙到單一源頭,而這個源頭本意並不在漢語保留。這是因為漢語往往因為是混合語的關係,常常不能保持原有的意義。所以只能從同源語系來溯源。本篇極具參考價值,所以五顆星還是有道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