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-10-09

比、鼻、匹、異、耳、翼、釴、鉽、𦔜、𦔫

本篇文章要提出一個很可能為人嗤之以鼻的說法,但是我還是認為有必要提出來供大家參考。
首先是鼻字,Starling資料庫認為來自藏緬語*bhits,跟古藏文sbrid-pa同源,意思是嗅。但是我認為並非如此,在此提出另一個石破天驚的說法,鼻和比同源。比是會意字,反从,本意是兩者在一起的意思。那跟鼻子有什麼關係?這要跟耳一起說才好,人的五官,有目、鼻、耳是兩兩成對的,但只有鼻和耳有孔,目被眼珠子擋住孔,並不算。而鼻孔是靠在一起的,所以稱為比,而耳孔是分開的,所以稱為異(下一段再說)。這是從我的母語閩南語稱鼻為鼻空,耳稱為耳空所得到的靈感。我認為這才是鼻和耳的本意,當然讀者一定認為我胡說八道。但這是我目前找到最好的來源解釋,其他的多不可信。先說發音,鼻字廣韻作毗至切。比字也有這個讀音,濁聲母去聲。鼻字在方言有濁聲母入聲一讀(北京話的讀音就是這樣來的),廣韻比字也作毗必切。另外比字多清聲母上聲一讀(目前最常見的讀音),所以鼻和比以讀音來說,很可能同源。那麼匹字又有什麼關係呢?廣韻匹字作譬吉切,跟比字只有濁音和清音不送氣聲母之別。匹的本意也是兩者在一起,所以常說匹配,匹夫匹婦。匹又有一意為四,所以四丈的布叫匹,四匹馬叫乘,因為倍兩為匹。因為方言混雜,兩已經佔據二的意思,所以匹只好變成二的二倍為四。好了,如果比、鼻、匹真的同源,那麼有無其他非漢語方言的同源詞?我認為最有可能就是突厥語源*bir,意思是一,語意不太好解釋,可能是合而為一,就跟鼻孔合而為一個鼻子一樣。我對此同源詞持保留意見,不過Starling資料庫還有一個*bile,意思是在一起,可能是更好的同源詞候選。然而Starling資料庫認為這兩個突厥語詞彙同源。說不定真是如此,而本意就合而為一的意思。
再來說耳字,根據一般說法,是藏緬語nhǝʔ,跟古藏文rna同源。但是之前說過,耳和異同源。異字說文作,分也。从廾从畀。畀,予也。凡異之屬皆从異。不知所云,其實異似乎是戴的本字,所以戴从異𢦔聲。不過分是異的本意沒錯,後演變成離異,後再演變為同(在一起)異(分開)。廣韻異字作羊吏切,耳字作而止切,聲母是以母和日母之別,聲調是去聲和上聲之別,韻母則相同。聲韻顯示有可能同源,那麼有非漢語方言的同源詞嗎?我認為最有可能是突厥語源*jīr,意思是分裂很遠。語意顯示有可能是同源詞,就是以母變日母比較奇怪。不過以母變日母是漢語方言的常例,這是第一例,以後會有更多例子。況且漢語方言如廣州話,日母都發成以母,北京話以母容字發成日母。再來是翼字,廣韻作與職切,以母入聲。我原本認為語意關聯不大,所以持保留意見。但是我還是認為提供給讀者參考。古人是從四隻腳哺乳動物的眼光來看鳥類,哺乳動物四肢一般不會分開,但是鳥類的翼一定要張開才能飛翔。這就是翼的由來。而不是一般認為的藏緬語源*Łǝk,跟古藏文lag同源,意思是手臂。至於入聲和去聲的關係,諧聲關係透露很多,式、異、職都諧職韻和志韻。至於釴字,爾雅作鼎附耳外謂之釴。和翼同音,是翼和耳有同源關係的另一證據。而鉽字,廣韻作鼎鉽也,是書母字,跟釴字的關係可能是以母轉書母。再說𦔜字,和翼同音,博雅作耩𦔜,耕也。耕就是犁的意思,即用器具把泥土往兩邊翻開,可以跟異字語意比較,很可能同源。最後𦔫字,字統云耕也,廣韻作昌力切。跟𦔜字的關係可能是以母轉穿母。
討論:這篇文章我給四顆星。再說一次,本篇文章大膽猜測的程度前所未見,大概會被所有人視為廢文。但是就如William Jones對於印歐語系的大膽假設一般,開創了新的學術,對於後世有不可抹滅的影響。因為它再次重申,漢語很多基本詞彙其實是從其他基本詞彙演變語意而來的,不是固有的。也展示了當語言歷經巨大改變時,詞彙的改變有多麼深。它還強調了眾所周知的去聲和入聲的關係,以及更多聲母的同源關係。所以四顆星是有道理的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