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-10-16

體、蟲

接連幾篇都是突厥語的同源詞,從本篇開始我連續提出南亞語的同源詞。
首先是體字,Starling資料庫認為是藏緬語源*srhǝ̄jʔ,鄭張尚芳擬音*rhiiʔ,廣韻他禮切,意思是身體。這個擬音一樣受到諧聲字根的影響,一樣又是缺乏方言佐證,頗為可疑。其實體來自於南亞語*t1iiʔ,意思是手臂。那跟身體有甚麼關係呢?其實體的本意不是身體的意思,而是四肢,目前這個語意還保留在成語五體投地裡。那麼為什麼體從手臂變成四肢呢?這是因為方言混雜,所以手的意義被取代而消失,但是出現了新的語意-四肢,擴大範圍,這是語意變化常出現的現象。從語意考慮可以理解,而且這個詞似乎是喉塞音尾,跟上聲調搭配(漢語上聲跟南亞語喉塞音尾相對應,但不是全部),更增加同源詞的可信度。至於漢語是送氣音,這是因為南亞語無送氣音,可以對應送氣或不送氣。還有韻母對應四等齊韻也非常適當,所以應該是同源詞。
再來是蟲字,Starling資料庫認為是藏緬語源*Łhuŋ,鄭張尚芳擬音*l'uŋ,廣韻直弓切,跟古藏文lćoŋ蝌蚪同源。說文說有足謂之蟲,無足謂之豸。从三虫。凡蟲之屬皆从蟲。其實蟲應該是南亞語源*ɟuŋ,意思是腳、腿,語意變成有腳的動物很正常。故大戴禮說:有羽之蟲三百六十,而鳳凰爲之長。有毛之蟲三百六十,而麒麟爲之長。有甲之蟲三百六十,而神龜爲之長。有鱗之蟲三百六十,而蛟龍爲之長。有倮之蟲三百六十,而聖人爲之長。古漢語中,人都算是蟲的一種,只因為人也有腳。蟲的本意無人理解,所以才找出錯誤的同源詞。古典文獻常常會記載文字的本意,是非常重要的參考依據。
討論:這篇文章我給四顆星。它再次強調了注意語意變化和找尋本意的重要性。一旦沒找到本意,很容易找出錯誤的同源詞。雖然例子不多,但是極具參考價值,所以四顆星還是有道理的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