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-10-20

一些新的參考資料

這篇文章之後,本部落格又參考了不少資料,以下是一些新的資料,包括網站和書籍。

1. 南亞資料庫: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資料庫,彌補了StarLing資料庫在南亞語方面的不足和錯誤。我們以後會以這個資料庫為主,StarLing為輔,來探討南亞語語源。從這裡可以找到非常多的同源詞,數量之多令人吃驚,簡直是隨便找都可以找到同源詞。這些同源詞的出現打破了一般專家的偏見,並不認為南亞語和漢語有語源的關係。相反地,南亞語可以說是漢語最重要的來源,其同源詞遠超過其他語系。這些證據以後會再詳談,目前還少一個重要的語系,即苗瑤語。如果讀者找到網路上苗瑤語的資料庫,請告訴我,不吝感激。使用本資料庫的時候,請將預設值中的Return:改成full entry,Lay out / sort by:改成language,並在Text輸入要搜尋的英文,這樣會得到較完整而整齊的結果。
2. 古文字資料庫:這是ㄧ個外國人Richard Sears設立的中文古文字資料庫,包含了甲骨文,金文,篆書,楷體等,是一個非常好的資料庫。本部落格以後會探討早期文字(甲骨文,金文)的發音和意義,會出現前所未有並且更合理的觀點,內容將會精采絕倫,請拭目以待。
3. 簡帛研究:這是專門研究簡帛(從戰國到漢朝)的學術網站,彌補了上面這個資料庫的不足,該資料庫缺乏對簡帛字體尤其是戰國的簡冊的資料。自從馬王堆帛書出土以來,簡帛學日益成為一門顯學,也幾乎改變了很多歷史觀點。本網站也包含了很多哲學史學的探討,是一個非常權威的網站。
4. 漢字的故事字源趣談,發現漢字,說文新證,新編甲骨文字典:這些是一些古文字的專書,對於一些文字的來龍去脈給予詳解。這些書對於古文字研究有一定的參考性,我們會在以後的文章中提出。前兩本和細說漢字一樣算是普及的書籍,給一般人看的。後三本比較專業,給專家看的,我們會以這三本為主。其中唐漢的發現漢字有很多新觀點,但是幾乎都是錯的,這以後會說明。
5. 漢典:這是一個字典,詞典,成語典等的網站,內容非常豐富。我們主要是查字典,裡面有現代的解釋,也包含說文及康熙字典的內容,以及古文字。是一個不可多得好網站,我們會充分利用它。
6. 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:這是朱學淵的書,很有創見,也很多錯誤,之前已經談過,我們會再對這本書探討。
7. 考古中國:這本書主要是描寫夏商周斷代工程整個過程以及結論。本書充滿了對於這工程的吹捧和恭維,而對於問題的核心,古史書的真實性沒有懷疑;尤其是夏朝,在本書中天經地義的認為確實存在過,並且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。本部落格將會用語源學和史書本身,來對這些結論提出嚴重的質疑,一個新的疑古派需要誕生,來對於整個先秦史的基礎重新定位。這是ㄧ個非常嶄新的角度,來顛覆所謂的神話或歷史。
8. 普通語言學教程:這本世界名著我是看中文版,由索緒爾所著,內容包羅萬象。它深深影響了後世很多哲學思想,但是本部落把它恢復成最單純的語言學書籍。我們將會提到很多書中的觀點,如任意性,方言的形成,方言的界線,類比,流俗語源,共時與歷時,能指與所指,語言和言語等等。其中很多觀點很少被提及,例如它對於歷史語言學的貢獻,這是最為人所忽略的,這些以後會深入討論。

2008-10-02

談談朱學淵

第一篇文章就提到朱學淵的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,現在就來談談他吧。我把他寫的這些文章歸納出兩個貢獻及兩個疏失:

1. 古漢語研究應該考慮語音而不只是文字:這是他這本書最重要的結論與貢獻。前言有
中國人「以書證書」的落伍意識,使得傳統學術自外於世界潮流。直至二十世紀前半葉,因為解讀甲骨文字和考古器物的努力,才有了「以物證書」時代的到來。然而,語言作為另一種傳承系統,它的「人類歷史化石」的作用,卻被國人束之高閣。而這種集體漠視的表面是中國文字研究的優越感,背後卻是「大漢語民族」的錯誤概念,中國人大凡以為萬古不變的祖宗,是無需求證其分合由來的。
簡單的說,朱以為傳統學術重視研究古文字,卻忘了古文字往往只表示發音,並沒有字面上的意義,因此傳統方法完全錯誤,當然導致錯誤的結論。第一篇文章又有
比如,由於漢字系統非表音的性徵,使「語言學」和「文字學」的分野在中國長期未能界定。西方科學方法入傳以後,這一問題仍未理順。瑞典學者高本 漢宣導的以「中古音」和「詩經韻」構擬漢語「上古音」的方法,寓合理中又誇大了漢語語音的變化。然而,這些尚待檢驗的假設又成枷鎖,使我國學界對漢語語音的延續性愈具疑慮,對上古文字語音記載,或懷疑一切,或避之猶恐不及。透過語音資訊對上古歷史的研究領域,竟而被誤導到幾乎完全「失聲」的狀態。
換句話說,上古漢語的語音,幾乎無法確定,古漢文字只具有意義,卻完全不知其發音。這種情形已經導致,古漢語語音成為一種各成學派的狀態。當然,朱認為高本漢誇大了漢語語音的變化,其實未必如此,以後會有很多文章討論這問題。
2. 確定了古漢語有北方諸民族的成份:整本書幾乎都提到古漢語有突厥、蒙古、通古斯的成份,這和一般共識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有所衝突。第一篇文章有
近百年來,在西方學術進取優勢面前,我國學者缺乏自信;精通西學方法者少,而迷信西學結論者多。歷史、語言、人類學的研究,則在「傳統的」和「別人的」雙重遊戲規則中,糾纏於咀嚼式的考據。那些本該由自己做出判斷的重大課題,卻都由別人去說了。
傳統認為漢語藏緬語壯侗語苗瑤語屬於漢藏語系;現在多認為漢藏語系只包含前二者。前者為中國學者所主張,後者為歐美學者所擁抱。其實,因為漢語包含阿爾泰語系的成份,所以漢語其實是一個大雜燴,幾乎包含了所有東亞語系的成份在裡頭。也就是說,漢語不屬於任何ㄧ語系,它自成ㄧ語系;它也屬於任何ㄧ語系,含有各語系的成份。漢語屬於漢藏語系的論調可以休已,以後會找到更多的例子,證明者這個論點。
3. 過度解讀一些同源字詞,只考慮字音而不考慮字意:這是他這本書最大的錯誤和疏失。例如第一篇文章提到靺鞨就是匈牙利的本族名Magyar,雖然我認為很可能的,但是理由卻不夠充分。他提到最大理由就是,它們都是族名而且音相近,這兩點我完全同意。但是一個字詞最重要要有兩個要素﹣音和意﹣兩個詞是否同源,不只考慮同音或音近而已,更重要的是同意或意近,否則研究同源字就和瞎猜差不多。靺鞨和Magyar雖然音相近而且都用作族名,但是它們到底是什麼意思,本書並沒有說明,因此它們仍然有可能是巧合。這跟前幾篇文章簡狄妲己等的考證,不只音相近,意思也相近或相同的情形是截然不同的。靺鞨這例子還算好,第四章提到,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就是蒙古語裡的彩虹。他的根據就完全兩個詞只是發音相近,這樣的解釋實在太隨便了。可是本書充滿了這樣的同源詞,不勝枚舉。
4. 以官話的發音來尋找同源詞: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方法。我想朱的母語大概是西南官話(他出生於廣西桂林)而不是粵語,所以他連基本的顎化尖團的觀念都沒有。他竟然用母語來研究上古漢語,實在令人笑掉大牙。例如第六篇就是說金朝女真就是上古時代的句踐,女真的女發成朱ǯu(ju),而句踐的句發成緅ču(ju)不發成勾kou(gou)(括號內是原書的注音),ǯ 和č(原書都是j)相近,所以它們是同源字。這結論令人噴飯,朱當然不知道,句和勾在不久前(幾百年前)還都發成k-,甚至到了現在,它們在閩語、客語、粵語等方言大多還沒顎化。所以古代這兩個字常常通用的,這是因為它們發音相近。他連這個道理都不懂,竟胡說八道指句踐的句發成緅,然後鬼扯了一篇文章。整本書有更誇張的例子,諸如:虞舜=烏孫,墨翟=勿吉,孟柯=蒙古。這些瞎說,實在不想一一反駁,只當茶餘飯後的笑料。

雖然本篇文章嚴詞批判了朱學淵在方法上的重大謬誤,使得他的研究大多看看就好,不具多大的參考性。但還是在這裡對於朱的成就給予無比的褒揚,因為要是沒有他的大膽推論,也不會有本部落得誕生。我正是因為他的啟發,才會認真的研究上古漢語的歷史。換句話說,朱學淵扮演著一個先驅者的角色,這是他難得之處。

2008-09-24

妲己是狐狸精

上篇文章說到,商朝的祖先是蒙古人,那麼這篇文章說的古人妲己是突厥語源。

1. 妲己:商紂王因為寵妲己而導致商朝被周武王打敗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,也使得妲己成為女人是禍水的一個例子。史記中妲己一詞出現了四次:
(紂王)愛妲己,妲己之言是從。
(周武王)殺妲己。
殷之興也以有娀,紂之殺也嬖妲己。
封神榜說妲己是一隻狐狸精,但是史記上並沒有這麼說。封神榜的說法不是自創的,六朝時李邏注千字文「周伐殷湯」,說妲己為九尾狐。可是妲己為什麼是狐狸,一千多年來卻沒人說的清楚。直到幾個月前,我在StarLing資料庫中輸入狐狸的英文fox,找到突厥語*tülki / tilkü,終於豁然開朗。原來妲己就是突厥語裡的狐狸,妲(入聲)對應*tül或*til,己對應*ki或*kü。當然有人會說妲對應-ü-或-i-這樣的高元音並不適合,不過這是StarLing擬音的問題,突厥語方言也有像Tatar: tölke或Bashkir: tölkö等較低的元音。古書還有猜測說妲是字己是姓,這顯然是瞎說,像這種亂拆古人名字的例子以後還會有很多。當然,妲己有可能是通古斯語源*tulge,意思是狼,但是同源詞只有一例,意思也不對,比較不可能。
2. 蘇護有蘇狐狸:維基百科提到,妲己的父親是蘇護而妲己是有蘇氏,我想蘇護和有蘇是一個詞。我們唯一的證據就是妲己是狐狸,一樣在StarLing中輸入fox,找到突厥語*KArsak,這應該是蘇護,只是次序對調了,*KAr對護,*sak對蘇。當然蘇護有可能是蒙古語源*kirsa,意思一樣,或同古斯語源*karsi,意思是貂,不過沒有突厥語對應的好(注意:蒙古語或通古斯語都沒有-k尾,和蘇字一樣没有)。至於狐狸,應該是突厥語源*KArɨĺ-,意思是狼,狐狸和狼都是犬科動物,互相對應是可能的,就跟之前的妲己在突厥和通古斯的同源詞一個是狐裡,一個是狼一樣。*KA對狐,*rɨ對狸,是個很好的對應。而*KArsak和*KArɨĺ-應該是同源詞,一音之轉而已。也就是說妲己=蘇護=有蘇=狐狸,千年不破之謎至今完全了解了。

結論:這篇文章我給四顆星。它解答了一個很重要的神話,妲己是隻狐狸精。也同時解答了上古漢語裡,確實有突厥語成分。而妲己只是開始,不是結束。上古漢語裡有北方民族語言的成分,而不是一般人以為,五胡亂華後才帶來的。也就是第一篇文章所提到的,朱學淵所抱持的觀點,只是本部落格提出更多而且不是瞎猜的證據。不過蘇護的對應的不夠好,這也是我只給四顆星的重要理由。另外,關於周武王伐商紂王有太多疑點,我會在另外的文章中提出己見,其中就包含了著名的妲己。

2008-07-18

商朝的祖先

前一篇文章舜是蒙古人中提到,舜及他的至親是操蒙古語的,是蒙古人。本篇來闡明,商朝人祖先也是蒙古人。

首先在史記.殷本紀中說:
殷契,母曰簡狄,有娀氏之女,為帝嚳次妃。三人行浴,見玄鳥墮其卵,簡狄取吞之,因孕生契。
1. 簡狄:首先契母的名字叫簡狄,簡狄到底是什麼意思,沒人說的清楚。就上面這段文字,簡狄可能有幾個意義,女人,女兒,次(第二),妻子,玄鳥(燕),卵,懷孕等意思。把上面這幾種意義輸入StarLing資料庫,發現卵(英文egg)在蒙古語是*ömdege,這應該就是簡狄了。öm就是簡,簡是-n結尾,應該不會對應-m,但是m受到下一個音素d的同化作用,變成n是非常自然的事,蒙古語方言大多也是n。而deg就是狄了(母語不是少數南方語言-如粵語,客語和閩南語-的讀者,可能無法了解狄之於deg是天衣無縫的對應,不過我在此不多做解釋),換句話說,簡狄就是卵的意思,因此根本不是所謂的簡狄吞卵,因為簡狄本身就是卵,哪有卵吞卵的道理。商人以玄鳥為圖騰,所以他們認為祖先是顆玄鳥卵,這在原始社會本是很自然的事。到了後來,蒙古語和其他語言混雜,卵變成通語,簡狄變成難以理解的辭彙,失去卵的本意,變成了商人的女性共祖。可是這個卵的意義沒有消失,遂造成簡狄由卵的本意變成了吞卵的神話,也造成了後代子孫想破腦袋也無法理解的原因。這篇文章(簡體)很仔細的探究了玄鳥生商的問題,裡面說的頭頭是道,但是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,就是簡狄到底是什麼意思,文章從頭到尾不去做探究,只是把簡狄視為一個符號,然後東拉西扯了一大堆。其實這問題已經困擾了兩千多年,連司馬遷也不知道簡狄的本意是卵,因為如果他知道的話,應該不會寫下簡狄吞卵的故事。如今這個問題已經解決(我認為已經解決,或許讀者並不認同),簡狄的本意是卵,就這麼簡單,其他多說的都是廢話,如此而已。
2. :再來契是什麼意思,也沒人知道。這個字有多種寫法,契,偰,禼,契當作契約時讀苦季切(kh-),當商的祖先時讀私列切或先結切(s-),偰,禼則是商的祖先的專用字。周易.繫辭下:「上古結繩而治,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。」一般把契讀作苦季切,但是我認為讀錯了。苦季切的契本意是分開,上古契約一分為二,然後再合而為一,就像現在契約一式二份一般,引申有合的意思,即契合一詞的由來。這個詞來自於藏緬語,StarLing的擬音是*khē̆-t,意思一樣。而書契的契顯然不是分開或契合的意思,因為書的本意是用筆書寫,那麼契的本意自然是用刀刻,兩者並沒有語源關係,苦計切是讀錯了。這裡還有個證據,詩經.大雅.文王之什.緜:「爰始爰謀、爰契我龜。」這裡的契有兩種解釋,一是灼燒,一是刀刻,但絕對不是分開或契合的意思。以前多做灼燒解釋,那是因為前人不知道有甲骨文的存在,現在我們應該做刀刻解釋,也和書契的意義相契合。換句話說,商的祖先契是第一個刻甲骨文的人,商人緬懷這位祖先,把他稱為契,即刀刻。說到這裡,讀者可能會懷疑有無證據,當然是有我才敢這麼說。刻的英文是carve,在StarLing輸入carve,在蒙古語找到一個很像契的詞*seji-。跟私列切的契很像,只是少了-t尾,但是蒙文又作sejiči-,Kalmuck又作sīčǝ-,可以解釋-t尾的來源,所以契的本意是刻當沒問題。
3. 王亥(玄王):這是唯一在甲骨文裡出現的詞。卜辭作高祖王亥,高祖亥,王亥等不同的稱呼,其中亥或從隹(鳥)。有人認為即史記.殷本紀裡的振,是商的第七世先祖。史記裡並沒有事蹟記載,不過竹書紀年說王亥和有易做生意,山海經.大荒東經:「有人曰王亥,两手操鳥。」,後者正和甲骨文亥從隹(鳥)不謀而合。至於亥字如何唸,可以從異文來研究,有胲、該、垓、核、骸、眩等不同的稱呼,其中前三者同音,讀作k-;後三者不同音,但都讀作g-,而且最後和玄同音。如果是最後的眩字,那麼王眩(玄,王眩或王玄是杜撰,古書沒有這麼寫)豈不就是玄王了嗎,只是前後次序對調而已。再來又由甲骨文亥從隹(鳥),那麼玄王豈不是和詩經.周頌.玄鳥:「天命玄鳥、降而生商」中的玄鳥是指相同的東西,一般認為是燕子。也就是說甲骨文裡的王亥,指的是商人的圖騰-玄鳥(燕子)。那麼為什麼亥有不同的寫法和讀音,這其實是方言不同所致。玄字之前說過,是突厥語裡黑色的意思,StarLing的擬音是*Kara,讀作玄-n結尾,骸-i結尾,甚至是核-k結尾,都可以接受。至於胲、該、垓三字讀作k-,是因為不是從突厥語,而是從蒙古語來的*kara,意思一樣是黑色。換句話說,王亥=玄王=玄鳥,乃是商人的圖騰,也是先祖。至於荀子.成相所說的契玄王,把契等同於玄王,這只是一種說法,不見得是事實,就跟王亥是振也只是一種說法,並沒有強烈的證據;這兩種說法,比起本篇文章的說法還不可靠。至於王亥到底有何事蹟,甲骨文是比較可靠的,不能相信後代的傳說。
4. 高禖(郊禖):高禖是古代生殖之神,婦女凡是要求子,都要祭拜自己的女性先祖,也就是高禖。這個詞又作郊禖,有人說因為祭高煤要在郊外,所以稱郊煤,這其實是瞎說,高是一等韻,郊是二等韻,但是方言混雜,在先秦,高郊其實分不太清楚;以後會找更多的例子。至於高禖的語源,應該是蒙古語的*(h)umaj,意思是子宮。上古人們都祭拜子宮以求子嗣,這是原始社會中十分普遍的泛靈論。當然它也可能是突厥語源*umaj,意思除了胎盤之外,還有生殖之神。不過在圖厥語各方言的同源詞較少,所以還是以蒙古語源比較可能。而且這是第二個蒙古語零聲母對應於漢語k-的例子,第一個是上面所說的簡狄。
討論:這篇文章我給五顆星。簡狄其實是卵的意思,這個結論非常重要,它告訴我們商朝的語言有很重的蒙古語成分,而簡狄只是一個開始,而不是結束。再來契是刻的意思也很重要,也提醒我們,甲骨文對商朝的重要性。不過契的對應並不十分理想,還有其他可能。再來王亥更是甲骨文出現的詞,而且地支亥其實是豬的意思(後述),它比其他說法更可靠。最後,高禖不能確定和商朝有關也是可惜之處。不過以後還會舉出更多商朝和蒙古語有關的證據,所以這篇文章只是一個開端,有它的重要性。所以五顆星確實值得給。

2008-07-03

舜是蒙古人

如果讀者從第一篇文章開始看,心中可能會有個疑問。本部落格的標題是舜是蒙古人,怎麼寫了6篇文章,還沒切入主題。這是因為我故意先賣個關子,我這就說明,為什麼舜是蒙古人(指的是語言,不是血統)。

關於舜的傳說(是傳說,因為到目前為止,無法證實舜的確存在過)非常多。這些傳說其實只有少數是核心,其他都是加油添醋的,不過很難確定哪些是傳說中最基本的架構。不妨先從舜的名字說起,史記對於舜的名字及家世記載如下
虞舜者,名曰重華。重華父曰瞽叟,瞽叟父曰橋牛,橋牛父曰句望,句望父曰敬康,敬康父曰窮蟬,窮蟬父曰帝顓頊,顓頊父曰昌意:以至舜七世矣...
舜父瞽叟盲,而舜母死,瞽叟更娶妻而生象,象傲...
1. 重華:首先舜的名字叫重華,可是重華這名字究竟是什麼意思,誰也說不清楚。有人說是舜有重瞳子,所以叫重華。不過這是穿鑿附會的說法,沒什麼根據。因為重瞳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,誰也說不上來。尚書緯,帝命驗說「姚氏縱華感樞。」鄭玄注︰「舜母感樞星之精而生舜,重華。」縱華即是從華,古文從和縱常不分。縱和重在切韻都屬於鍾韵字,縱-子用切,重-柱用切(去聲)。可見縱(從)華即重華沒問題。又詩緯‧含神霧說「握登感大虹,意感而生舜於姚壚。」,虹的英文是rainbow,在StarLing輸入rainbow,在蒙古語找到一個很像舜重華的詞*soloŋga。舜即前面的*sol,牙齦音s-變成顎音š(舜-書潤切)(以後會說明為何牙齦音變成顎音),-l變成-n,去聲是因為降調,重音在第一音節。另外樞不是樞星,應該是*so,即第一音節*šo或*čho(樞-昌朱切,上古漢語s-和ch-,š-和čh-有混雜的現象),所以感樞星是瞎說。*-loŋ-即重*-doŋ-或從*-zoŋ-(因為蒙古語沒有流音開頭的詞,所以只好變音),*-ga即華-請注意不論重華,還是從華,甚至是樞,都是平聲字,這點很重要,以後會說明。所以舜的名字不是重華,舜重華或樞重華整個才是他的名字,意思是虹。鄭玄注中舜和重華之間不該用讀(逗)點,古文沒有讀點,導致後人常常亂讀點,以後我們會逐漸習慣這種,該讀的不讀,不該讀的卻亂讀的情形。
2. 瞽叟:再說舜父名叫瞽叟,是個瞎子,瞎子的英文是blind,在StarLing輸入blind,在蒙古語找到一個很像瞽叟的詞*sokar。瞽即後面的*-kar,叟即前面的*so-。本來應該稱叟瞽,但是因為重音在後,叟瞽脫落前面的叟變成瞽,意思還是瞎子。所以搞不清楚前面的叟是啥意思,只好把叟當老頭子,就顛倒成瞽叟。我本來以為這樣的解釋天衣無縫,但是仔細檢查舜的家譜,卻發現一個更好的解釋。請注意,舜的五世祖的名字的第一個字的開頭,瞽k-,橋g-,句k-,敬k-,窮g-,全部都是軟顎塞音。(如果讀者的方言中有些字已經顎化,那麼可能會不相信。但是南方的不少方言不顎化,這些字確實都是軟顎塞音開頭。在這裡我不多做解釋,請讀者自行研究。)因此,叟瞽變成瞽叟,應該是背家譜背錯了的關係。果真如此,似乎更說明了這家譜的可靠性。所以舜父的名字不是瞽叟,後人只記得他是個瞎子,所以瞽叟這個蒙古詞彙流傳下來。
3. 握登:又說舜母名叫握登,早死,死的英文是die,在StarLing輸入die,找不到什麼同源詞。但是忽然想到,漢語通常用老代替死,這是避諱。譬如,現在的墓碑通常刻上顯考顯妣什麼的,考原本是指老男人,妣原本是指老女人。因此握登可能是指老的意思,老的英文是old,在StarLing輸入old,在蒙古語找到一個很像握登的詞*öte-。其中第二義old man(老男人,應該也可以指老女人)的蒙文作ötegü,ö即握(握是入聲*ok,這是因為ötegü變成öt-tegü,因為沒öt對應的字,只好寫成接近的握),tegü即登(登是-ŋ結尾,-g對-ŋ是很正常的對應,以後會找更多的例子)。所以舜母的名字不是握登,後人只記得他早死,所以握登這個蒙古詞彙流傳下來。
4. :最後說舜的繼弟(他是後母所生,所以是繼弟沒錯)名叫象,弟的英文是brother,在StarLing輸入brother,在蒙古語找到一個意思為繼兄弟的同源詞*öɣele,其中蒙文作ögelen。至於漢語象在StarLing的擬音是*lhaŋʔ,已經和ögelen相似了,如果對應到藏緬語,藏文的象作glaŋ,那就更相似了(其實我懷疑古漢語很早就沒有複輔音了,所以gl-開頭應該不存在,理由後述)。可能還是有人懷疑象是真的名字,不是親屬稱謂,因為這樣的名字並不特別。在這裡提出一個證據,古文尚書.堯典(雖然有人說古文尚書是偽書,可是我認為這是瞎說,理由後述)說「瞽子,父頑,母囂,像傲」,其中像對應於父母,因此像應該是親屬稱謂沒錯。然而按照史記,似乎司馬遷已經認為象是名字,因為史記又說「舜父瞽叟頑,母嚚,弟象傲」。如果我的理論正確,這更增加古文尚書的可靠度,因為只有它說象是稱謂。所以舜弟的名字不是象,後人只記得他是繼弟,所以象這個蒙古詞彙流傳下來。

結論:至此,我們得到結論,舜及他的至親,父,母及繼弟都是蒙古語的名字或稱謂,因此舜應該主要操蒙古語系,是個蒙古人。這個結論非常的驚人,因為一般語言學家都以為漢語是漢藏語系的一支。可是上古對於舜的傳說卻使用蒙古詞彙,這顯示漢語有蒙古語的成分,而且還不少。之前的幾篇文章有蒙古語的同源詞,這只是一個開始,以後會有更多例子。另外,目前為止,我們對於上古的人名,地名等專有名詞,通常都沒有深究其意義,這跟現在的人大概都知道自己名字的意義的情況完全不同。例如,史記說皇帝姓公孫名軒轅,可是公孫及軒轅究竟是什麼意義,誰也說不上來。然而本篇指出,舜重華是彩虹的意思,瞽叟是瞎子的意思等,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突破。此外,這些名字往往還是多音節的,例如伏羲,女媧,顓頊,神農,阪泉,涿鹿等等,跟一般認為漢語是單音節的印象大異其趣。很多人都以字面來解釋,例如重華就是重瞳子,上面已經駁斥為瞎說。上古的專有名詞往往記音不記義,而且多有異文(例如重華又作縱華),只保留語音,不保留意義,意義往往必須從故事中了解。例如舜傳說感虹而生,因此由虹這意義下手,找出舜及至親的名字的意義,以後會找更多的名字的意義。這顯示以前的方法,用文字來找意義,不從語音來找意義,是方法上的根本錯誤。

討論:這篇文章我給五顆星。可能有讀者會認為,五顆星給太多了。但是如果考慮這是一個開始-確定漢語有一支蒙古語的成分-那五顆星就沒什麼了。本篇可能是本部落格最重要的文章,我是因為確定舜是蒙古人,才開始認真的研究古漢語的來源。經過不斷的思考,心中逐漸有一些理論(後述)。這些理論一但被接受,將會對漢語研究有革命性的改變。如果這些改變成真,本篇論文的重要性就不言可喻。再來討論上述同源詞的可靠性,一是本身這些故事不是很可靠,那又怎麼說舜重華就是虹的意思。上述文章也提到,白帝朱宣感虹而生,那怎麼不也查查朱宣是不是虹的意思。我的回答是,我查過了,但得不到什麼結果,而且並不是舜重華是虹的意思,就說舜是蒙古人,還有他的至親的名字也可以解釋,我才敢這麼說。此外就算這一切是巧合罷了(機會不大,但仍然有),由此查到很多漢語詞彙的同源詞,那麼就算本篇的結論錯誤,但是也有它的價值了(其實以後會找到更多無法用傳統方式解釋的名詞,請拭目以待,下兩篇就有)。另外,瞽叟的叟有另外的可能來源,南亞語的*cVt,意思也是瞎子。對應完全沒問題,所以瞽叟可能是同義詞,叟又作瞍。但是即便如此,這種可能性還是不高,因為瞽就瞽,幹嘛說瞽叟。當然,瞽叟可能是通古斯語的*šoKa-,意思是獨眼龍。這也解釋的通,只是沒蒙古語的意思是盲那麼好罷了。所以五顆星確實值得給。